2014年8月3日星期日

泰國佛教的組織


泰國的僧官制 ,仿摹政府的組織,自成一個系統。佛教的僧官,最高的是僧皇,下有四個僧王,分擔國務院長,宣傳部長,福利部長,教育部長。四僧王下,有僧伽大臣或稱僧伽宰相,性質與次長、司長相同。僧伽大臣以下,還有低級的僧官。泰國現有二十萬出家人,僧官有三千多。這些僧官,是有薪俸的(當然不多),由國家供給,這是政府對佛教的一種尊重。僧官的產生,是要由地方報上來,比方一縣或一市裡,有一個出家人,已經出家了很久(至少五年以上),或因精通佛法,或善於佈教,或對復興創立寺院有功績,或修持禪定,這樣呈報到僧伽國務院,經調查屬實,就通過政府,給予僧官的名位,然後一步步升上去。所以到了高層的僧官,總是年高(受戒年久)德重的。這種僧官制度,佛世沒有,中國、日本也沒有,可說是泰國佛教的特有制度。這種僧官制度,雖不合佛制,但也有其好處。它可以獎勵出家人,好好出家,勵力向上修學佛法。如出家以後,心向佛法,勇猛精進,其地位自然會逐漸提高。一般民眾對受到僧官階位的出家人,也特別尊重恭敬。雖然,真正發心出家的,並不一定為了做僧官,但由於他的道德、學問,或對佈教的努力,自然就被推舉為僧官。所以這種特殊的僧官制,對於泰國佛教,到現在還是有其好處的。


泰國佛教的組織,出家的,有僧官制,在家居士,有佛教總會,其任務為:團結在家信徒,護持三寶,協助僧團,推動佛教,興辦社會公益事業。政府方面,有宗教廳,這是政府與佛教聯繫的機構。而實際上,宗教廳的事情很少,因為僧團中事,有僧人自己辦理,不須 政府過問。宗教廳的主要工作,是替寺院代收田租或房租,所以僧眾與人民間,沒有直接的經濟糾紛。佛教總會,純是一種在家組織,跟中國佛教會,性質不同,因為他們祗是護持僧團,而絕不管僧團的內部事。同時,也和中國的居士林、蓮社等不一樣。他們雖很有組織,但如要拜佛,聽經,或作佛事,都到僧寺中去,從不與僧團爭執;不像中國的蓮社與居士林,成為變相的寺廟。泰國佛教總會在社會上非常活躍,一般青年和婦女,也會被領導起來,配合著推動佛教。像這些事,都由佛教總會去做,出家人則過著出家的生活。所以泰國的佛教,雖然在家出家各有組織,各做各的事,而配合起來,恰好能住持正法,利濟眾生。



泰國寺院的佛塔


泰國的寺院,雖其建築形式各有不同,然而每一寺院,佛像都非常多,而且同是釋迦佛像。同時,佛塔也多,每一寺裡,佛殿四周,每羅列著許多的塔,都非常莊嚴。塔的基層是四方形,或圓形,上面尖尖的,普通的都不太高;只有少數特殊的,建築得十分高大。泰國之所以有那麼多佛像佛塔,原來也有其緣故的。泰人因為信佛的關係,在他們在生的時候,有權位財富的,就塑了一尊佛像,或建一座塔,等到死後,就把他的骨灰放到佛像底下,或安在塔下,這實與中國人的營建生壙一樣。一般有名的佛像佛塔,都可以知道,那座塔是第幾世王的;某一尊佛像,是某皇親國戚或某大臣造的。按理說,這是很不妥當的。平常人不淨的屍骨灰,怎能放在清淨莊嚴的佛塔裡或佛像下!如在曼谷朗瑪機場到曼谷市區之間,有一座新修的大寺。據說,這就是泰國總理鑾披汶元帥和他的僚屬合同興建的。每人塑一尊佛像或塔,預備將來死後,安置自己的骨灰。這種風俗習慣,可說是非常特殊的。



2014年8月2日星期六

泰國、佛教


現在這世界上,有五個佛教國家,即泰國、 緬甸、高棉、寮國、錫蘭。所謂佛教國家,可以說上自國家元首,下至老百姓, 個個信佛──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佛教徒。佛教在這些國度裡,奉為國教。其盛況,不但中國不如,就是日本佛教,也還差得多。這五個佛教國家,通常稱之為南傳佛教,也即小乘佛教,是從印度傳入南方的一派。照一般說來,大乘佛教應該更可以深入社會,與社會打成一片。而實際上,在盛行小乘的佛教國家,倒已真正做到了這一地步。


泰國佛教,先略說泰國的歷史。泰國的西面是緬甸,東面是寮國和高棉,北面則幾乎連接到中國的雲南。據學者研究,泰國民族,實在是中國的弟兄族 ,是從中國雲南移殖去的。在唐代,南詔是以雲南大理為中心的一個新興國家。 南詔民族與佛教有緣,一直到後代,雲南的雞足山,仍然是佛教區域,成為佛徒朝拜的聖地。大約在宋朝,這一民族開始向南方遷徙。最初所建立的王朝,叫素可泰王朝,素可泰城,在從曼谷到雲南邊境之間。王朝延續到元末,就衰亡了。繼之興起的,叫大城王朝(王系換了三次)。到清乾隆年間,因緬甸大軍攻入而滅亡。大城離曼谷不遠,原是佛教最發達的地方。當時緬軍攻陷大城,即大事燒殺,所有的宮殿建築,均遭焚毀,佛教的塔寺也不能倖免,所以泰緬兩族的仇恨是很深的。


大城王朝覆亡後,泰族群龍無首,有勢力的據地稱雄,分成了六個國家。當時,有一位鄭昭王(名信),興兵把緬人驅出大城,並迅速統一了六國,恢復泰國的政治秩序。這位鄭昭王,父親是中國人,母親是泰族人,是一位土生的中國華僑。他初時在大城王朝做官,因見大城王朝的末帝,昏庸無能,大城被緬軍圍困了兩年,不設法解圍,而只是一味固守。鄭昭王就領了五百華僑,突圍而出。不久,大城就被緬軍攻陷了。鄭昭王招兵買馬,許多華僑與泰人都響應他,發展到五千人。於是他就以華僑為主力,領導泰族向緬人進攻,把緬人逐出了泰境。此次泰族能夠從緬人的奴役下恢復自由,主要是靠華僑的力量。鄭昭王逐出緬人以後,自己就被擁為泰王。不到十年,就統一了全國。但他只統一了三四年,就被泰人害死。鄭昭王既被謀害,泰人自己另建立了作基王朝,至今已傳至第九世,有一百七十多年了。在中國的歷史上,這作基王朝第一代,也自稱姓鄭,說是鄭昭王的女婿,名叫鄭華,這樣中國才承認他。由於大城被毀,作基王朝第一世才把都城遷到曼谷,仿大城王朝的規模,修建塔寺王宮等等。


在作基王朝,有兩代帝王對泰國政治與佛教特別關係密切。這兩代國王,即第四世與第五世國王。第四世相當於中國的咸豐、同治年間。國王曾經出家,後來他的哥哥(第三代)死了,沒有兒子繼承王位,他為了國家人民的需要,還俗作王。他因自己長期出家,對僧團裡的事情了解很清楚。他覺得,泰國的出家佛徒許多生活情況,並沒有嚴格依照佛教的制度,所以他就指導僧徒另創新宗派,這就是法宗派 。原來的舊派,叫大宗派。現在泰國佛教,屬大宗派的很多,而實力則在法宗派手裡,因法宗派是皇家所尊重的。如僧皇及僧伽國務院長等,都屬於法宗派。這兩派,同是南傳的小乘佛教,只是對於佛教規律的持守,法宗派更為嚴格,大宗派要方便通融一些,但絕不像中國的方便。第五世年青登位,那時日本有明治維新,中國也有光緒帝新政。第五世王受了時代的影響, 也大大的革新。他曾到過南洋、歐洲考察,對國家的闢交通,興教育,建立文官 司法等制度,以及軍事的改革等等,均有良好的建樹。泰國之所以能夠始終維持其獨立,有許多因素。佛教的普遍信仰,和王朝的被推崇,是今日泰國的兩個重心,也是兩股偉大的安定力量,直到現在。